(一)池塘的改造
虾池一般都比较浅,水温的波动较大,夏天容易出现的高水温。由于池水浅,受降水和蒸发的影响,也容易使盐度发生较大的波动。这对刺参的生长都是不利的。虾池缺乏刺参的附着物和隐蔽物,不少虾池池底污染严重,甚有一层黑泥层。这对刺参更不适宜。因此,用虾池养殖刺参,必须进行改造。
1.水深 养殖刺参的池塘水深应在2米以上,如果达不到此水深,则应沿着池塘的长轴方向挖中心沟或环沟。中心沟和环沟的深度为0.5〜1米。
2.海参礁 海生礁的材料主要有石块、砖瓦、水泥构件。此外,还有废旧的扇贝笼、废旧轮胎、陶瓷管等。海参礁的作用是为刺参提供附着物,并营造暗光的隐蔽栖息场所。因此,海参礁必须具有较多的孔洞和缝隙。用上述材料排列和堆积起来,基本上可以具备这种功能。石块的优点是结实、耐用,但搬运和清洗不太方便。砖瓦搬运和清洗比较方便,但却不耐用。水泥构件可以按照人们的意愿设计成各种形状,针对性强,是很有发展前途的一类海参礁。用各种废的物质建造海参礁,虽然不够规范,但是废物利用,造价低,则是一大优点。海参礁的排列以堆状较好。堆底部的直径以1.5〜2米为宜,堆高一般不宜超过1米,堆间距可保持8〜12米。海参礁可以成堆、成垅排列或堆、垅结合排列。
在池塘内移植大叶藻,可以为刺参提供栖息和隐蔽场所,也可以起到海参礁的作用。此外,大叶藻光合作用产生的氧,可以通过叶片输送到地下茎和根系,增加池底的氧供给,有改善水质和底质的作用。大叶藻叶片上附着的底栖硅藻等微小生物,是刺参的天然饵料。大叶藻叶片枯萎后形成的有机质碎屑,也可以作为刺参的饵料。
3.护坡 由于池塘较深,受风浪冲刷,池壁容易坍塌,一般需要护坡。护坡的材料一般是石块和水泥板。前者造价较高,但使用时间长;后者造价低、施工简便。
(二)纳水繁殖基础饵料
底栖硅藻和一些微生物是刺参的主要生物饵料。尽快把这些生物饵料培养起来,是刺参池塘养殖的重要工作之一。底栖硅藻大量繁殖的环境条件主要有:水温、光照、营养盐、二氧化碳和附着基。其中,水温的季节变化虽然较大,且难以控制,但是各种底栖硅藻的适温范围不同,总有某一种或某几种底栖硅藻能适应池塘的水温。所以,水温不是主要控制的因子。海参礁是底栖硅藻很好的附着基,池塘的底质也可以供底栖硅藻附着。所以,底栖硅藻的附着基已经具备,池水中的二氧化碳也不缺乏,缺乏的可能是无机营养盐。因此,在某些刺参养殖池塘纳水后需要施肥,更需要控制的是光照强度。光照强度过小,底栖硅藻增殖慢;光照强度过大,绿藻容易大量增殖。底层的光照强度控制在2500〜3000勒克斯为宜。池水表面的光照强度是无法控制的。要使底层光照强度在上述范围内,就要控制池水的透明度和池水的深度。有机质也是刺参的重要饵料。通过纳水,一些有机质也可以随海水进入池塘,但更多的是在池塘内生产。在池塘内生产有机质最快捷、最经济的途径是浮游植物的生物生产。一般地说,能够满足底柄硅藻的生态条件,对浮游植物也比较适宜。但浮游植物的现存生物量不宜太大,否则,不但造成日光通过池水严重衰减,造成底栖硅硅藻接受的光照不足,其大量繁殖、老化、死亡后还会败坏水质。
池塘内处于不同营养级的生物的生活周期和迴转周期长短差别很大。浮游植物的生活周期短,迴转周期也短,其死亡分解速度快。处于高营养级的大型生物则生活周期长,迴转周期也长。例如,浮游植物现存生物量迴转一次仅需2天左右,浮游动物迴转一次平均约需60天,肉食性鱼类迴转一次约需2年。纳水时,应防止大型生物以及其幼体、受精卵进人池塘。
(三)放苗
1.苗种的质量和规格 参苗好的标志是,身体无损伤,皮肤无溃烂,体型舒展,肉刺尖锐,活力强。
小规格的参苗,价格便宜,但成活率较低。大规格的参苗价格较高,但成活率髙。究竟放多大规格的参苗,应根据池塘的具体情况定。如果池塘的生态环境很好,底栖硅藻繁殖得快,敌害生物很少,放苗后适宜生长的水温持续时间长,也可以放小规格的参苗。否则,放大规格参苗。小规格参苗最小也要在体长1厘米以上,大规格的参苗体长应该在3厘米以上。
2.放苗季节 秋季和春季是适宜放苗的季节,夏季和冬季则不宜放苗。秋季水温处于下降期,放苗时池塘水温在15〜17°C;春季水温处于上升期,放苗时池塘水温在10〜12°C为宜。这样,参苗放养后,即有个比较长的适温生长期。
3.放苗数量 放苗数量按预期产量推算。若预期产量为每1/15公顷(亩)100千克,收获时平均体重为每头200克,回捕率为30%。则每1/15公顷每年放苗量应为:

池塘养殖的刺参一般需要2年,才能达到上述规格。新辟的养殖池塘第三年放苗前才能进行采捕。以后实行轮捕轮放。
回捕率是实际采捕数量(头)与放苗数量(头)之比。它取决于存活率、刺参生长速度和采捕人员的主观行为。而这三个因素都是不确定的,特别是前两个因素对不同的池塘可能有较大差别。因此,上述放苗量只是提供一种思路。
需要指出的是,放苗量应该与池塘的生态环境相对应。人们为刺参养殖池塘制造的生态环境并不完全相同,甚可能差别很大。这些差别主要表现在:池水深度大小,池塘中繁殖的生物饵料多少,饵料的供给是否充足,适宜刺参生长的水温持续的时间长短,换水是否适宜,池塘的底质(包括海参礁)能否及时得到净化等。因此,放苗量不能强求一致。检验放苗量是否适宜的一个简单方法是,看参苗放养后的生长速度。如果生长很慢,则说明放苗数量过多;若生长很快,则说明放苗量还有增加的空间。
4.放苗方法 放苗应选择风浪较小的天气。阴天可以放苗,雨天则不能放苗。参苗要直接放到海参礁上,不宜放在海参礁之间的池底。每个海参礁的放苗量大体相等。
5.管理
(1)观察与检测 刺参觅食活动状况是观察的重要内容。投放参苗后3天内要做一次普遍观察。正常生活的刺参,体型舒展,内刺尖锐,附着力强,经常缓慢地爬行觅食。大个体则离开海参樵,在海参礁之间觅食。排便量大是刺参摄食正常的一个重要标志。在刺参分布较多的区域,常常留下很多粪便。水温是每天必须监测的项目。在换水前还要测量进水处的水温,以便为换水提供依据。此外,还要经常监测盐度。在降雨量较大的季节,要加大监测的次数。在换水前,还要测量进水处的盐度。有条件的单位,能监测池水的pH及表层和底层的溶解氧。
(2)换水 换水是改善池塘水质的主要方法,同时对改善底质也有作用。通过换水可以使浅海中的营养物质进入池塘。换水还是调节和控制池水水温的主要方法。秋季之后,池塘的水温逐渐下降,而且比浅海的水温下降得快。常常出现池塘的水温低于浅海。如果池塘的水温在刺参的最适范围内,可以正常换水。如果池塘的水温接近于最适水温下限,就要加大换水量,并保持高水位,以提高池水水温和增加其稳定性。在冬季低水温期,池塘要保持水位。春季随着气温回升,刺参池塘的水温也逐渐升高,并且往往比浅海的水温回升得快,这时应保持较低的水位,以利于水温快速的回升。春末夏初,池塘的水温已经较高。当水温接近刺参的最适温上限时,要逐渐加大换水量,并保持髙水位,直水位,以增加池水温度的稳定性。夏季高水温期,虽然浅海的水温也很高,但往往低于池塘的水温,这时也要通过换水尽量降低池塘内的水温。总之,通过换水和保持一定水位,尽童延长刺参最适和适宜生长温度范围内的时间,并尽量降低水温和提高水温。
春季池塘水位低,池水透明度大,容易引起绿藻大量繁殖,应注意避免。
(3)投饵 刺参池塘养殖的投饵量主要取决于刺参的现存量和天然饵料的生产力。参苗的投放数量是确定的,但成活率是不确定的。因此,刺参的现存量是不确定的。池塘内的天然饵料的生产力更是不容易确定。因此,投饵量不能不带有一定的盲目性。为了减少投饵的盲目性,应经常检查饵料是否缺乏。饵料是否缺乏的依据,一是看海参礁上的底栖硅藻是否丰富,二是检测底质上的有机质含量,三是看刺参生长的快慢,四是解剖检查肠道内含物多少。投饵每天1次,在傍晚进行。
提示:海参官网是行业权威网站,海参鉴定真伪、价格评估、购买试用装,开店加盟、批发、学习交流,请加晓静微信号:1388948179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