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参网 > 海参养殖技术 > 刺参的池塘养殖

养殖容量

(―)养殖容量的概念

1.养殖容量的定义 确定的养殖对象,在某一确定的生态环境中养殖,能保持生态平衡的养殖数量,叫做该生态环境对这种养殖对象的养殖容量。从上述定义可以看出,养殖容量的定义具备以下四个要点:

(1)确定的养殖对象 在同一生态环境中,养殖对象不同,则有不同的养殖容量。

(2)确定的生态环境 同一养殖对象,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养殖,其养殖容量不同。

(3)确保生态效益 即通过养殖不致破坏环境,可以持续发展。

(4)养殖数量。

2.养殖容量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在养殖对象确定之后,养殖容量的大小仅仅取决于生态环境。养殖容量与生态环境相对应,即每一种生态环境对应一个养殖容量。这种对应关系体现了养殖容量对环境的依赖性。

3.养殖容量与产量、经济效益的关系 养殖容量不允许盲目追求高产,而允许在限定条件下追求高产。这个限定条件就是生态效益。这是由养殖容量的定义界定的。

养殖容量不以追求暂时的经济效益为前提。因此,养殖容量下的产量不一定是经济效益。因为这是保证生态效益前提下的经济效益,而不是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的经济效益。但这并不妨碍经营者在限定条件下,寻求经济效益。这个限定条件就是养殖数量不能超过养殖容量。

4.养殖容量与养殖技术、管理水平的关系 养殖技术的进步,可以促使产量提高,却未必能提高养殖容。只有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养殖技术,才能提高养殖容量。这也是养殖容量的定义界定的。因此,不能笼统地提出,以提高养殖技术来提高养殖容量。养殖生产管理可以节约成本,可以提高产量,也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只有可以改善生态环境的管理,才能提高养殖容量。这也是养殖容量的定义界定的。

5.怎么才能提高养殖容量

(1)选择养殖容量大的养殖对象进行养殖 例如,某一海区可以养殖海带,也可以养殖扇贝。海带的产量往往比扇贝高很多,但是养殖海带的经济效益却远不如养殖扇贝。选择养殖对象往往受经济效益和市场需求的支配。因此,对养殖对象的选择有一定的局限性。

(2)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环境的质量 生态环境差,其养殖容量则低;生态环境好,其养殖容量则高。在进行养殖时,首先要选择一个好的生态环境,这是常识性的。生态环境是可以改善的,原本并不是很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人为地改造成好的生态环境。虾池经过改造养殖刺参就是一例。在养殖过程中,生态环境是会发生变化的,并且一般是向差的方向变化。例如,养殖的自身污染就会使生态环境变差。人为地采取相应对策,减轻甚消除自身污染,就能保持一个相对良好的生态环境。

(二)影响刺参池塘养殖容量的主要因素

刺参池塘养殖的养殖容量是由池塘的生态环境决定的。组成池塘生态环境的主要生态因子有:水温、水质(包括盐度、pH、无机营养盐、溶解氧、悬浮有机质、溶解有机质)、底质(包括沉积有机物、氨态氮和硫化氢等)、各种敌害生物和竞争生物、饵料等。总之,所谓生态环境是由除刺参之外的所有有机物和无机物组成的。其中任何一个生态因子都可以成为养殖容量的限制因素。敌害生物和竞争生物大部分可以由拦网被阻于池塘之外,进人池塘的一般也难以大量繁殖,一般不会成为限制因素。水温虽然可以成为养殖容量的限制因素,但水温的变化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而且基本上是人无法改变的。水质和底质是变化较大的生态因子。人工投饵(配合饲料)的养殖模式往往会对水质造成污染。换水虽然可以改善水质,但是当养殖面积很大时,毗邻海域往往也受到污染。如果到了这种程度,池塘内水质的改善就不是换水所能解决的了。底质的污染可能比水质的污染更为严重,人工投饵的养殖模式更加明显,底质对刺参的影响也更直接。因此,水质和底质,特别是底质可能首先成为养殖容量的限制因素。

(三)养殖容量对刺参池塘养殖的意义

1.超负荷高密度养殖的教训 我国的海水养殖业曾取得了巨大的成绩。20世纪90年代,养殖海带、养殖对虾和养殖扇贝的产量均曾居世界首位。但是,1993年养殖中国对虾白斑病毒病大暴发,养殖中国对虾大量死亡,产量急剧下降。1997年养殖栉孔扇贝发生大量死亡,损失惨重。养殖对象大量死亡的原因固然很多,但是片面地追求产量、盲目地提高养殖密度、一味地扩大养殖面积的超负荷养殖则是主要原因。

1984年全国对虾产量不到2万吨,1/15公顷(亩)放苗量一般只有3000〜5000尾(体长8〜10毫米)。以后年产量几乎以几何级数增长。1991年养殖面积达到14.5万余公顷(200多万亩),产量达20多万吨。这期间养殖密度也不断增长,到80年代末,1/15公顷(亩)放苗量已达到1万尾以上。养殖栉孔扇贝也有类似的现象。以养殖规模较大的山东省为例。1980--1990年养殖面积增长缓慢,1990年为3300公顷(近5万亩)左右,此后亦呈几何级数迅速增长;1992年超过6660公顷(近10万亩),1993年则达到13330公顷(约20万亩)以上,1994年继续增加,超过17300公顷(约26万亩),到1996年达到21300公顷(约32万亩)。同时,1/15公顷(亩)放苗量在10万粒的基础上一再增加,1998年9月抽样调查,高达40万〜60万粒,甚超过70万粒。

所谓超负荷养殖,就是养殖数量超过了养殖容量。对虾和扇贝超负荷的惨痛教训切不可忽视。刺参池塘养殖切不可重蹈对虾和扇贝养殖的覆辙。

2.超负荷养殖必然会带来生态灾害 对于不人工投饵的养殖模式,超负荷养殖会出现饵料不足。饵料不足将导致养殖对象生长缓慢,体质弱,活力差,对疾病的抵抗能力降低,同时也可能出现养殖对象的粪便及排泄物对环境的污染。一般来说,环境对养殖对象的粪便等污染物质具有一定的净化能力,但这种净化能力是有限度的。超负荷养殖往往导致养殖对象的粪便等污染物质超过了环境的净化能力,形成自身污染。

对于人工投饵的养殖模式,即使超负荷养殖,也可以做到饵料供给充足。饵料不足的现象完全可能不存在。但是,对环境的污染却加重了。

不论哪种养殖模式,超负荷养殖必将带来以下生态灾害:养殖环境污染加剧,养殖对象病害严重,养殖对象大量死亡。

超负荷养殖带来的生态灾害有滞后性。超负荷养殖的负面影响并不是马上显现出来,而是有个积累过程,或者说是有个从置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超负荷养殖的初期,产量甚会提高,经济效益甚会很好。但这是以牺牲生态效益为代价的。其实,这时已经埋下了隐患,生态灾害就在后面。

3.养殖容量下的养殖是刺参养殖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养殖容量下的养殖即养殖数量不超过养殖容量,养殖对象既不会出现饵料缺乏,也不会出现自身污染,其他生态因子也不致恶化,养殖产量相对稳定。现在,大家都在谈论健康养殖。健康养殖是在养殖中国对虾和养殖扇贝大量死亡后,提出的一个口号。正因为以前存在“不健康养殖”,才有了“健康养殖”之说。可以说,健康养殖是对不健康养殖的一种否定。健康养殖是人们对海水养殖的一种客观需求和主观愿望,也是一个追求的目标。健康养殖还是海水养殖无节制地“索取”遇到挫折后的一种思路调整。由原来片面地追求经济效益到兼顾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然而,怎样才能实现健康养殖呢?实现健康养殖的具体办法有很多。但是,养殖数量不超过养殖容量是一个大前提。刺参的养殖要实现可持续发展,也必须遵循养殖数量不超过养殖容量。

要做到养殖数量不超过养殖容量,所有刺参养殖业者都要尽自己应尽的责任和义务。但是也应该看到,当连片的养殖面积很大时,就不是一两个养殖业者的主观愿望所能完全办到的。有关主管部门的宏观控制可能更为重要。

提示:海参官网是行业权威网站,海参鉴定真伪、价格评估、购买试用装,开店加盟、批发、学习交流,请加晓静微信号:13889481795

海参微信号微信号:13889481795
海参百科
海参图片
Copyright © hshen.cn辽ICP备19015962号-2